那是春耕結束后的一個午后,陽光和煦地照著,康梅花外出寫生,當路過一個小鄉村時,被當地的生活畫面深深吸引,大人們在小河邊拆洗晾曬冬被,孩子們則在旁邊嬉戲玩耍,伴隨著起伏的干活聲、說話聲和歡笑聲,繡花的緞子被面不斷被洗好展開晾曬在草地上,陽光灑在上面,現出五顏六色的光芒,不知是不是繡花色彩艷麗的緣由,竟引得蝴蝶前來“湊熱鬧”……
這是康梅花外出寫生時巧遇的一幕,也是她永遠忘不掉的最初記憶。從事民間畫創作近40年,在談起對哪件作品印象最深刻時,康梅花毫不猶豫地說出了成名作《多彩的六月》。
作品《多彩的六月》
色彩的艷麗與愉快的氣氛,以及蝴蝶的“湊熱鬧”,激起了康梅花的創作靈感,從草圖到成稿,這件造型夸張、色彩熱烈且帶有鄉土氣息的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給她帶來了榮譽,更讓她堅定了深入鄉村獲取創作靈感的信念。后來,《春雨》《東北情》等更多帶有鄉土氣息的作品,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
從一手握鋤頭,一手握畫筆,白天勞作,晚上執筆,到今天潛心研究、享譽圈內,康梅花在這條創作民間畫的道路上,已經走了很久,走出了很遠。
為了傳承好樺甸民間畫,康梅花傾注了很多心血。這么多年,她在努力自學的同時,還廣泛“授漁”,講課成了她的第二職業,無論是學校,還是公益培訓;無論是小學生,還是愛好民間畫的農民,她都認真對待,用自己的耐心、熱心去指導每一位愛好者學習、創作。
幾十年的辛勤耕耘,讓民間畫的星星之火,現出了燎原之勢。在她的影響下,樺甸民間畫的創作隊伍從當初的幾十人壯大到了幾百人,樺甸民間畫品牌也逐漸叫響了。現在的樺甸民間畫,涌現出了一批以康梅花為代表的民間畫創作名家,藝術價值也在國內民間藝術圈擁有了一席之地。
為了能讓樺甸民間畫走得更遠,康梅花針對色彩保存期短、技法單一、畫面缺乏層次感等問題,帶領創作骨干大膽創新,在傳統技法上加入了國畫和油畫的元素,如選擇宣紙、丙烯顏料作畫、運用水墨畫創作形式、使用揉紙技法等,讓單一創作的民間畫煥發了生機,即在保留構圖飽滿、形象質樸、色彩明快基礎上,延長了色彩保存期,讓它擁有了柔性和紋理質感的藝術效果,為單一的民間畫,增添一抹亮色。
民間畫成就了康梅花,反過來,她也把民間畫視為自己一生的追求,把“民間畫”三個字做到了接近極致,展現出了什么叫做把愛好演繹成平凡的偉大。
知識小貼士:
民間畫是以勞動人民現實生活為基礎,運用質樸、大膽、鮮明的表現技法,采取色彩熱烈、喜慶且造型夸張、幽默的藝術表現形式。而樺甸民間畫在這基礎上,更有其自己的特點:以農民作者為主體,以地處白山松水間的“三農”為主要創作題材,構圖飽滿且形式簡約,風格樸實且生活氣息濃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