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報2021年7月1日 T13版
白山松水,百業正興;城鄉居民,歡聲笑語。
近年來,我省圍繞“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建立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在社會治安防控、重大風險防范、基層矛盾化解、公共安全保障等社會治理領域,走出了一條可學習、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基層社會治理新路。
破解城市社區的“幸福密碼”
長春市寬城區長山花園社區充分發揮社區治理的活水效應,使得共治活力顯著增強。據社區黨委書記韓麗萍介紹,突出“五治”融合是關鍵,即突出居民自治、社會共治、服務善治、平安法治、文化德治。
長春市寬城區長山花園社區工作人員為居民發放宣傳資料。
居民自治“集”民智,該社區創建的以社區黨委提議、社區兩委商議、黨員和居民代表審議、社區公示決議為步驟的“四步議事工作法”,保障了居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建議權和監督權。服務善治“暖”民心,靈活運用小區物業資金幫助居民創業就業,實現了社區“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的目標。社會共治“聚”民力,注重發揮社會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積極作用,精準對接社會資源和群眾需求,惠及全區59個社區15萬人次。平安法治“解”民憂,居民有訴訟請求時社區代訟、政策落實有困惑時社區代訪、家中有棘手事項時社區代辦、物業有問題時社區代管、弱勢群體有難事時社區代解。文化德治“美”民風,組建社團和文體活動隊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組織開展“敬老孝老”“優秀志愿者”等道德典型評選活動,使“最美”成為居民廣泛認同的價值取向。
夯實鄉村振興的“平安密碼”
2019年以來,省公安廳立足全省農村治安狀況,結合廣大村民對公安工作的實際要求,部署實施“一村一警”工程。全省各地為9338個行政村配備了農村輔警9461人,實現了“一村一警”全覆蓋。
“一村一警”各項工作機制不斷完善,農村輔警“八大員”職責項項得到落實,廣大農村輔警化解矛盾糾紛2.7萬起,發動群防群治力量組建1.2萬個治安巡邏隊,協助破獲治安、刑事案件5562起,在平安鄉村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村地區治安狀況明顯好轉。
圖為琿春市公安局駐村輔警向村民發放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宣傳單。
為切實提升農村警務科技含量,進一步強化農村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夯實基層治理基礎,省公安廳黨委將目光轉向推進“一村一警”信息化建設,抓住全省農村鋪設有線電視“村村通”光纜線路的有利契機,在長春雙陽、通化輝南和松原扶余等基礎較好的地區開展試點工作,利用電視機頂盒實現巡邏防控、一鍵報警、視頻會議、培訓宣傳等符合農村警務工作實際需求的“一網四功能”。
“‘一網四功能’可以直接和派出所視頻會議連線,足不出村就能通過視頻接收工作任務、參加培訓會,也不用往鎮里派出所跑了,太方便了!”扶余市蔡家溝村輔警姜彥龍高興地說。
目前,全省相關建設正在“以點帶面”迅速鋪開,“探頭站崗,鼠標巡邏”模式基本構建。
去年10月的一天,長春市雙陽區前城子村輔警馬亮亮通過視頻巡查發現1名可疑人員進入村民劉某家中,立即按動智能機頂盒報警按鍵通知屬地派出所,并馬上趕往現場,協助出警民警當場抓獲盜竊犯罪嫌疑人。
截至目前,全省農村輔警借助“一網四功能”共破獲治安、刑事案件162起,抓獲嫌疑人184名,有效預防盜竊、火災等案件和事故600余起,廣大農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進一步提升,紛紛為信息化模式下的“一村一警”工程點贊。
普法宣傳,讓法治精神根植于心
法治能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一直以來,我省以打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固根基,以公平正義的司法環境強支撐,走出一條以平安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人民安居樂業之路。
全民普法守法是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為了讓憲法精神融入公民血脈,全省各級司法行政機關認真開展豐富多彩的普法活動,法治宣傳教育在吉林大地蓬勃發展。
憲法學習宣傳不斷深入,“憲法進萬家”“憲法邊疆行”等活動受到人民群眾廣泛歡迎;民法典學習宣傳形式多樣,“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題宣傳、二人轉民法典宣傳巡演等活動,促進了民法典走入群眾生活;青少年普法教育更加注重實踐養成,“憲法晨讀”活動、法治實踐教育和案例教學工作、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建設等,促進形成了青少年普法教育新格局;普法責任制深入貫徹落實,“誰執法誰普法”這一普法工作重要品牌被社會廣泛熟知,形成了國家機關融合專業技術和普法聯動互動優勢服務群眾的良好局面。
不僅如此,近年來,我省開設電視法治頻道欄目70個、廣播法治欄目44個,建立各級普法網站49個、各級官方普法微博(微信)165個,年度總閱讀數達45.6萬余人次。
人民調解,打造社會“穩壓器”
數月前的一天,吉林市船營區法院訴訟服務中心門前一下子來了幾百名群眾。原來,他們都是某健身館的會員,花錢辦了卡,健身館卻突然宣布停業。經過調查,法官得知健身館經營者經營出現了困難,從雙方各自利益角度考慮,法官認為這起糾紛更適合訴前調解。
圖為省司法廳憲法宣傳周主場活動現場。
于是,法官聯合駐院人民調解員,在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后,讓當事雙方坐到一起,講清法理,說明利害,逐漸讓雙方從最初的劍拔弩張轉變為心平氣和地達成調解協議,避免了一起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船營區人民法院建立起的變“單打一”為“齊上陣”的多元融合式矛盾糾紛調處機制,正是我省府院聯動機制落地基層的突出例證和縮影。目前,全省各級法院都在積極推動各種糾紛調處方式的協調配合和有序銜接,靈活便捷、成本節約、協商對話、多方共贏的多元解紛機制優勢和治理效能在吉林大地愈發彰顯。
圖為吉林市船營區法院法官在調解現場。
民情無小事,調解促和諧。為及時就地化解矛盾糾紛,努力實現矛盾不上交,省司法廳制定印發了《關于在全省大力開展“為民解事”個人調解工作室創建活動實施方案》,各地積極響應,扎實開展此項工作,取得了良好實效。十九大黨代表林松淑創建的金牌調解室,在婦女維權和兒童心理疏導方面卓有成效;延吉市建工街道延青社區雨荷調解室以“五法四心”調解法巧化社區糾紛……截至目前,全省共建立個人調解工作室494個。
公益訴訟,為公共利益護航
“我們這次來踏查,想看看具體恢復情況,目前看被侵占的耕地已全部符合復耕條件。”近日,在長春空港經濟開發區興港街道某煤炭銷售公司,長春新區檢察院第二檢察部主任王曉東、副主任高崇等在對案件進行回訪并拍照取證,王曉東向記者介紹了相關情況。
2020年9月,長春新區檢察院利用衛星遙感提供的線索精準確定違法地點,隨即辦案人員進行了實地踏查。經查,某煤炭銷售有限公司在未依法履行建設用地審批手續情況下侵占耕地面積4347平方米。
圖為檢察人員踏查礦山植被恢復情況。
“我們立即與國土等相關部門溝通,要求對存在的違法行為進行整改。”高崇介紹說,今年3月份,辦案人員再次到現場查看,發現違法侵占耕地行為并未被徹底糾正,于是他們向相關行政監管部門送達檢察建議書,要求其履行土地監督管理職責。目前,被占用耕地已清運并完成復耕。
據悉,2018年以來,全省檢察機關共立案辦理公益訴訟案件6943件,辦理行政訴前程序案件5940件,提起訴訟717件(其中行政公益訴訟258件)。我省檢察機關立足法律監督職能,緊緊圍繞人民群眾關注的公共利益痛點、難點持續發力,辦理了一批公益訴訟案件,切實維護了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助力國家治理現代化。
為群眾謀福祉,為一方保平安。全省上下正以法治底色繪就平安畫卷,用法治力量守護幸福美好生活。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