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張璐在九臺抗疫一線進行新聞報道進入第14天。
這一天也是她7歲兒子的生日,她給兒子的生日禮物竟然是一篇新聞報道。上午9時,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播出《防疫一線的黨員志愿者》,張璐是采訪記者。“昨天晚上就在電話里跟我兒子說不能陪他過生日了,送一篇媽媽的報道當作禮物吧。”其實張璐每天都把她的報道發給兒子看,讓他了解媽媽為什么去前線。
張璐是吉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今年3月初,疫情來襲,張璐主動請纓,前往九臺區采訪。
到達九臺,她第一時間來到有確診病例的封閉小區進行現場采訪,以送菜小哥的凡人善舉為切入口,報道了九臺上下眾志成城、合力抗疫的感人故事,當天的報道還在央視新聞頻道滾動播出。
14天,她從市場物資儲備到愛心企業免費供應,從社區志愿者到方艙醫院加緊建設……張璐的采訪遍布這座小城的每個角落,采制的報道每天在央視、吉視等媒體滾動播出。她頂著頸椎病的疼痛,從早上6點跟著突擊隊員入戶做核酸檢測,直到次日凌晨對檢測試管封箱。
14天,她在感動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采訪。“那位送菜的志愿者,他原來是跑‘美團’的,人很樸實,怎么問他名字他也不說。然后問他為什么要做志愿者,他說因為他了解這些門牌號、了解這些住址,這個時候他最應該做志愿者,而且是義無反顧的。當時感到特別感動。”
對于工作,張璐責無旁貸。對于家人,她卻充滿愧疚。工作14年,與家人團聚過節的日子屈指可數,平時家里的大事小情更是指望不上她。這次出發前往一線,兒子還把門反鎖不讓她走……
但張璐沒有抱怨,“記者,注定是個忙碌的職業。記錄特殊時期的新聞故事,記錄抗疫的共同記憶,是責任,更是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