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上午,記者加了舒蘭市抗疫志愿者于天琦的微信。“小魚老師”是她的微信名。名字中那個五彩小魚的圖像,正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也很契合她的工作——舒蘭市第一小學美術教師。
自3月初舒蘭市抗疫工作進入攻堅階段以來,舒蘭市第一小學校長帶頭,于天琦和她的20多名同事投入到抗疫一線當上了志愿者。她因此收獲了一段最難忘的經歷。
本輪疫情中,舒蘭市也有了陽性病例,阻斷社區傳播成了一項重要任務。于天琦和同事們參加了多個社區的核酸采樣錄入以及卡點執守工作。她說每天重復最多的話就是:“往前來、打開吉祥碼、保持一米間距”……
兩人一組進行核酸采樣,每天要采五六百人,一天要工作八九個小時。但于天琦不知道與她一組的醫護人員叫什么名字。不僅是因為太忙、醫護人員換了又換,更是因為穿上防護服,大家全副武裝后只露出一雙眼睛,還有面罩擋著,都不知道對方是誰。
當了近一個月志愿者,感覺最難的是有個別年紀大的群眾不下樓、不配合。還有的人認為當志愿者一天都能賺不少錢,其實志愿者都是無償服務的。
感覺最累的是爬樓梯。記不得多少次了,爬上了六七樓,住戶家卻沒人開門。可下樓不久,住戶又來電話說現在回家了,讓檢測人員上門去給家中臥床的老人采核酸。爬樓時出汗,霧水順著面罩往下滴,什么都看不清。這種情況下,只能用手敲一敲面罩,讓霧水盡快落凈。
防護服從上午九點穿上,一直要穿到傍晚五六點鐘,全部采樣工作忙完了才能脫下來。中間不吃飯、不喝水。于天琦說:“排隊采核酸的群眾太多了。如果我們休息,無人替換,群眾就得回家后再回來重新排隊。”
最開心的是遇到熱心群眾給抗疫人員送暖水袋、暖水瓶。站在凜冽的寒風中采核酸,工作人員只能帶一層醫用手套,還要頻繁用酒精給手套消毒。手經常凍得又紅又腫。有了暖水袋(瓶),熱乎一下手,真是幸福。
于天琦印象最深的事發生在幸福廣場。那天核酸采樣工作接近尾聲,工作人員都要休息了。忽然有個老大娘顫抖著走過來,一把抓住她的手說:“姑娘,我心臟病犯了,趕緊幫我找家人。”于天琦馬上翻出老大娘帶的手機,聯系上了其在附近做檢測的家人,并將大娘送了過去。
說到最希望的事,于天琦說:最希望疫情快點過去,孩子們都能回學校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