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個重要的節氣,由于寒食諸風俗事象的融入,清明遂由天文節氣,演化為一個習俗眾多,且富有情趣的人文節日。
清明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如果將二十四節氣的知名度進行排名,清明節應該能榮登榜首,因為它兼具了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
在疫情的當下,大都居家辦公生活。中國詩詞大會吉林詩詞達人王天博建議大家“清明在家,點一盞讀書燈”。他還將帶大家一起,暢游詩詞中的清明。
王天博說,出于清明的特殊性,在歷代古詩詞中,關于清明的內容要遠遠高于其它節氣,傳誦最廣泛的,應該是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的意思非常簡單: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的行人一個個都落魄斷魂。詢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處的村莊。此詩之所以傳唱甚廣,一是因為它極易讀懂,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都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造作之痕;二是因為詩中描寫的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讓人讀之感同身受,很容易走進作者描述的場景,和詩人產生情感的共鳴。從這首詩中我們能感受到清明的一絲愁緒,行人“欲斷魂”,想要借酒消愁,為什么呢?這就和清明這個節氣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相關了:清明這個節日,對古人來說,和我們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在當時,清明節是個感情色彩很濃郁的大節日,這是家人團圓、親朋相聚的日子,或游玩觀賞,或上墳掃墓,都是當時人主要的禮節風俗。在這樣節日氛圍的渲染下,感情豐富的詩人心頭的滋味是相當復雜的。倘若再趕上孤身行路,觸景傷懷,那就更容易惹動了他的心事。偏偏又逢細雨紛紛,春衫盡濕,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層愁緒。這樣來體會,才能理解為什么詩人要寫“斷魂”兩個字,也能理解為何詩人要去尋一處酒家,借酒消愁了。其實若是仔細想想,清明的習俗本就是兩種情緒的對立,一面寄托哀思是悲,是緬懷先人,追憶過去,是沉痛的;一面出門踏青是喜,是外出游玩,是好友相聚,是歡樂的。
二十四節氣本身就是根據時令來設計的,清明時節,正是萬物回春,桃紅柳綠的好日子,這樣的日子最適合去戶外活動,因此整個民族中最重的活動——祭祀祖先。因為人人都需要祭掃墓地,追憶先人,古時候交通不便,想要回鄉掃墓,經常遇到有人耽誤職守,于是唐玄宗時期,干脆頒布政令,規定清明期間放假4天,后來又追加到7天假期,這段時間里,除了可以祭奠先人,自然也可不負春光,出門踏青游玩了。
王天博介紹,關于清明的詩詞,基本上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寫祭祀而悲古談今的,比如宋朝黃庭堅的這首清明詩: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這首詩通過描寫清明節的桃李、荒冢、龍蛇、草木的種種場景,引入了兩個典故:“人乞祭余驕妾婦”說的是《孟子》中有個齊國人每天專靠到墳塋地里乞討人家祭祀剩下的供品吃,回家后卻向妻妾夸耀是別人請自己吃飯;“士甘焚死不公侯”說的是春秋時介子推寧愿被燒死也不愿再出仕做官。一樣人生,卻是兩種境界。
清明節的另一種古詩詞,則是以清明踏青賞春為主題,宋人吳惟信的這首《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描寫了清明時西湖蘇堤上的場景。清明是美的,西湖的清明更美。此詩雖短小,容量卻大,從白天直寫到日暮。
春光明媚、和風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織。到了傍晚,踏青游湖的人們已散去,笙歌已歇,但西湖卻萬樹流鶯,鳴聲婉轉,春色依舊。短短四句,把佳節清明的西湖,描繪得確如人間天堂,美不勝收。
王天博還為疫情居家、不能外出祭祀、游春踏青的人,找到了一首宋代詩人王禹偁的應景詩句: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閱讀的力量足可對抗心中的焦慮與不安,與其抱怨,不如靜靜沉淀。在這個仍無法出門的清明節里,我們是否也可像詩人一樣,為自己點亮一盞讀書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