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靜謐,長春市綠園區抗疫指揮部流調溯源專班辦公室里卻燈火通明,流調員們正夜以繼日全速運轉著。
“您好,我是綠園區流調溯源專班流調員,有幾個情況和您了解一下。請問您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同樣的開場白,每天會無數次從流調員口中說出。流調的全稱為流行病學調查,是疫情防控的關鍵一環,將可能發生的疫情“火星”撲滅,切斷傳播途徑,防止疫情傳播擴散。
3月初,由綠園區副區長、區公安分局局長擔任組長,由區衛健、區公安分局、區發改局、區政數局及區疾控百余人共同組成的流調溯源專班迅速投入到工作中。“流調溯源專班分為5個組,指揮調度組7人,流調報告組90人,下設30個現場流調小分隊60人和電話流調員30人,公安大數據工作組15人,重點流調報告研判組15人,綜合材料組3人。疫情發生以來,所有專班人員滿負荷工作,收到疫情信息立即開展工作,在最短時間把重點對象追蹤管控到位,把風險降到最低。大家以辦公室為家,撥號、詢問、記錄、統計、匯總、上報,各個環節忙而有序、有條不紊。”流調溯源專班成員綠園區疾控中心副主任王綽介紹說。
王綽告訴記者,為盡快排查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以及次密接觸者,流調溯源工作必須24小時不停歇進行,從而確保兩小時內對陽性個案發現地點、居住地點、工作地點和活動停留地點快速開展調查,4小時內初步獲得核心信息和密接判定,24小時內完成確診病例流行病學調查報告,有時忙起來連飯都顧不上吃,上一秒剛打完電話,下一秒就要投入到編寫報告工作中。
3月份以來,流調溯源專班已撰寫6000余份報告。“對于被流調對象來說,之前曾經和哪些人‘擦肩而過’,大多不能很快記起來,但我們必須想盡辦法找到那些被‘接觸過的人’,為疫情下一步研判提供依據。”流調溯源專班報告審核人綠園區疾控中心主任張大新說。
每一次的電話詢問,每一份流調報告的背后,都飽含著流調溯源專班付出的艱辛與汗水。
流調溯源專班流調員楊春爽聲音沙啞地說:“流調員通過溝通詢問相關人員情況,再協同公安、社區人員,從多種渠道了解更多信息,多方證實信息的真偽,盡力查得清楚明白,我們每天要接打上百個電話,全力確保‘不漏一人、不缺一項’。”
“作為一名公安人員,在流調溯源工作中,我們把公安的偵查思維運用到工作中,通過大數據查詢比對還原人員、車輛等軌跡信息,為追根溯源提供科學依據。”流調溯源專班成員綠園區公安分局干警姜達說。
在長春市綠園區流調溯源專班里,有孩子媽媽、有公安干警、有機關干部、也有意氣風發剛畢業的大學生……“疫”戰當前,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全力守護著百姓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