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汪清縣立足資源稟賦,優化產業布局,努力把傳統產業做優、優勢產業做特、特色產業做大,黑木耳主導產業鞏固擴大,黃牛全產業鏈逐步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撐起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脊梁”。
在桃源小木耳實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正有序地擺放著從自動生產線上流轉下來的菌包,裝袋、裝箱、搬運上車……一袋袋滿載村民致富希望的黑木耳食用菌菌包,準備分銷到黑龍江及延邊州各個鄉鎮。
該公司銷售經理孫森告訴記者:“2021年,木耳銷售額達到5000余萬元,共計生產菌包2500萬袋,其中自用菌包300萬袋,脫貧戶幫扶250萬袋。今年預計生產菌包3000萬袋,同時,帶動脫貧戶5人,在生產期間為脫貧戶每月增收4500余元。”
汪清縣在做大做強做優黑木耳產業上,聚焦抓標準、建基地、樹品牌、強帶動、延鏈條,打造黑木耳專業鎮5個、種植村121個,實現產值34億元。讓小木耳“蝶變”為大產業,跑出產業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此外,為推動生態經濟雙贏,汪清縣積極引進宏日新能源、三聚環保新材料等企業,回收廢棄菌袋并開展能源化、肥料化、原料化利用,變“白色污染”為“金色收入”。
5年來,汪清縣累計投入3.1億元,以整鎮整村推進和連片連區域發展模式,實施黑木耳菌包廠、擺放基地、育菌室等產業項目115個,全縣現已初步形成集菌種培育、菌包生產、基地建設、產品加工、市場營銷、廢棄菌包回收利用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目前,全縣50%以上村屯,近4萬人從事木耳相關產業,栽培總量6.5億袋,產量3.5萬噸,產值34億元。
總投資49億元的汪清百億級食品產業園暨工業旅游影視文化綜合項目,集工業生產與傳統文化、影視文化、旅游文化為一體,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協調發展、互促發展。項目全部達產后,預計年產值達167.5億元,年上繳稅金20.5億元,可解決當地2000人就業。
汪清縣恒天然牧業科技有限公司采用“政府+農業企業+合作聯社+貧困戶”的經營扶貧模式,每年按照政府實際投資金額6%的比例上繳扶貧收益,每年上繳扶貧收益約為2418萬元,可帶動全縣10080戶、16932名脫貧戶長久穩定增收。
截至目前,汪清縣累計投入資金3.46億元,實施黃牛養殖項目18個。目前,全縣共有大興溝鎮、春陽鎮、東光鎮、羅子溝鎮4個優質黃牛大鎮、3個延邊黃牛保護區,黃牛發展數量穩定在8.2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