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吉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了未來五年我省要實現生態環境質量顯著躍升的奮斗目標,并提出要“加快生態強省建設,厚植吉林發展亮麗底色”。這一戰略安排是忠實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綠色發展,筑牢生態安全屏障,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增進人民福祉的重要舉措。新的征程上,我們要著力構建高質量生態經濟體系,在生態環境保護為先的條件下,對經濟活動進行生態化改造,推動經濟體系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創新主導型轉變,持續促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實現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的深度融合和高度統一,助推綠色轉型發展。
建設高質量生態經濟體系,要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導下發展體現生態優先的產業體系。充分利用吉林省的生態環境優勢,以資源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為目標,推進農業生態化、工業生態化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在現代經濟體系中促進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進而通過建設生態經濟體系實現經濟發展的高起點跨越。建設生態經濟體系,要以構建生態型產業體系為重點,著力推進生產方式轉型革新,將綠色生產的理念貫穿到生產過程各環節各領域,重視綠色技術的使用,重視生產模式的創新,降低能耗、減少排放,實現生產綠色化,形成“綠色發展”的新動能。
建設高質量生態經濟體系,要因地制宜,使生態優勢最大化,催生生態經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進一步健全綠色消費體系。要依托“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打造東西兩個旅游大環線的“金字”招牌;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等不同地區的生態資源優勢,以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大力度宣介,讓鄉村和城鎮、文化和旅游、現代農業和工業、冰雪和避暑嵌入“雙線”規劃,提升冰雪運動、消夏避暑、生態觀光等特色旅游產品質量;加快生態與文化、體育、康養、農業、工業、服務業、科技等相關產業的融合,形成生態保護、美麗環境、產業興旺、百姓幸福的良性循環,在建設冰雪旅游強省、避暑休閑名省中把“雙線”發展成為全國著名的生態環境品牌和旅游產業品牌。
建設高質量生態經濟體系,要建設具有生態經濟發展特點的技術創新體系。生態產業需要高新技術支撐,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高新技術在高質量生態經濟體系建設中的廣泛應用,有助于我們做好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大文章。為此,必須搶抓高質量生態技術體系建設的歷史機遇,推動生態經濟與信息、旅游、農業、體育、康養等產業實現“生態經濟+”的產業深度融合,培育壯大與高質量生態經濟體系建設要求相適應的產業集群。
建設高質量生態經濟體系,要持續強化生態保護,加強生態修復,夯實生態經濟發展根基。一方面,聚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確定目標,主動踐行“兩山”理念,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田長制等管理要求,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基本原則,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大生態系統涵養、生態環境修復,實現生態系統功能整體性提升,保護好綠水青山。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生態地區綠色優勢,不斷優化綠色低碳發展模式,提高綠色資源利用效率和質量,統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建設高質量生態經濟體系,既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也要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隨著綠色消費、綠色流通和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的興起,企業會更加主動進入生態經濟體系建設中。因此,在積極發揮政府對高質量生態經濟體系建設的主導作用,制訂生態建設規劃,出臺扶持生態經濟體系建設的各項政策措施的同時,要充分凸顯企業在生態經濟體系建設中主體地位。引導企業全面推行清潔生產,改進產品設計和制造工藝,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加快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的生產制造體系。積極開拓發展前景良好的生態市場,完善生態補償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發揮企業在高質量生態經濟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為打造冰雪和避暑休閑生態旅游萬億級大產業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