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有常,利民為本;治國之道,富民為始。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作出專門部署,強調“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在充滿光榮和夢想的新征程上,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續向著共同富裕目標邁進。
共同富裕是不斷增進民生福祉的長期歷史過程。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同時要看到,推進共同富裕的路上仍面臨著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等挑戰,要充分估計實現共同富裕的艱巨性復雜性,科學把握增進民生福祉的實踐要求,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科學謀劃、有序推進,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不斷完善分配制度。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完善分配制度列到“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一章的首位,指出“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足以體現其重要性。推進共同富裕要在做大做好“蛋糕”基礎上,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因此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發揮好初次分配的基礎性作用,在平衡、協調、包容的發展中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從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二次分配的的調節力度,建立健全三次分配機制,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主體積極參與慈善事業,全面推動有效市場、有為政府、有愛社會深度結合,為推進共同富裕奠定基礎。
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就業能夠實現個人與社會的連接,個人價值可以得到充分體現。要通過優化產業發展、出臺優惠政策、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設立創業激勵機制等措施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同時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積極拓展就業空間,構筑公平、合理、充分、順暢、有序、人崗相適的的人力資源流動體制機制,為所有有意愿有能力就業的人提供平等的發展平臺,不斷擴大就業“蓄水池”,讓更多人有業可成、有夢能圓,以穩就業托起群眾“穩穩的幸福”,從而真正增進民生福祉。
持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體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和社會運行的穩定器。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應充分發揮制度優勢與經濟優勢,憑借堅實的政策保障、雄厚的物質基礎、豐富的人力資源、穩定的社會大局、強勁的發展韌性等,更好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要著力推動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等全覆蓋,并發展多層次的養老、醫療、住房等社會保障,全面解決看病難看病貴、房價高等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用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為共同富裕的實現奠定民生基礎。
扎實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人民身體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志,是一切事業發展的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增進民生福祉要著力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發展養老事業和產業,均衡布局醫療資源,并加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城鄉區域公共服務不均等等問題,全方位保障人民健康,為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推進共同富裕提供更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