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非物質文化遺產熠熠生輝。在人類數千年發展歷程中,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潤物無聲,給予中國人生活的養分。隨著絲綢之路等古老商路的延續,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也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源源不斷地為世界人民貢獻著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在前兩期的內容里,小馬帶各位梳理了非遺在影視劇中的高光時刻,也專門推介了多部出圈熱播的非遺主題紀錄片,今天,小馬將繼續分享一類更受大眾歡迎喜愛、傳播效率更高的弘揚非遺文化精髓的表現形式——非遺主題的綜藝節目,觀察它們又是如何用鮮活的語言和生動的故事,解密非遺前世今生,點亮非遺未來的。
如果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座座價值連城的寶藏,那么《非遺里的中國》就是開往寶藏的列車。央視熱播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非遺里的中國》把“非遺”與“文旅”完美融合,讓觀眾足不出戶游歷天下,感受各地文化魅力,來一場不出家門就能身臨其境的文化之旅。節目以地域為單元,單季共計11期,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遺項目輪番登場,絕技一一展示,游戲逐個體驗,再加上美不勝收的歌舞表演,豐富新穎的環節設計,美輪美奐,令人目不暇接。
縱觀已經播出的幾期節目,小馬深切感受到文化傳承離不開創新來賦能,創新讓非遺文化的傳承之路走得更快更穩。在以往的既定印象里,文化遺產都是歷史悠久、格調優雅的經典,與快節奏高頻率的現代生活格格不入,但是《非遺里的中國》卻創新表達方式,展現當下非遺在創新中求發展的可喜景象。
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播出的首檔非遺普及類節目《非遺公開課》,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聯合制作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特別節目。該節目首次通過電視語言為全國觀眾全面解答了什么是非遺、為什么要保護非遺、非遺與生活的關系等多個關于非遺的熱點話題,成為非遺傳播的獨特品牌。節目以專家講授、非遺展演、嘉賓互動、現場體驗等方式,生動呈現中國非遺傳承發展的鮮活實踐,詮釋中國非遺蘊含的東方智慧。
據了解,自啟動《非遺公開課》策劃與籌備工作以來,節目組前后歷經3個多月,最終從我國1000多項非遺項目中甄選出適合電視媒體傳播、體現傳統文化精髓、充滿東方智慧的非遺項目,確保節目的可看性、故事性、專業性、思想性與互動性。此外,節目在各大主流媒體及門戶網站亮相的同時,還以微信小游戲等形式增加節目的趣味性以及與觀眾的交互感。
非遺節目《新生萬物》通過多元的視角、場景化的表達,將“非遺煥新”做透,也讓非遺藝術展現出多層次的韻味和新時代的質感。節目通過探訪非遺傳承人、體驗非遺技藝、探尋非遺背后的故事、設計文創產品等過程,實現文化的轉化與創新,讓技藝之美獲得新生,讓非遺走進百姓生活,激活當代中國人文化榮耀感。
此外,每期還會通過“非遺小劇場”的形式,講述不同歷史階段生動的故事,以此展現非遺豐富的情感價值,為節目賦予更多藝術價值和人文精神。
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創作推出大型文化綜藝節目《黃河魂》,以黃河流域九省(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載體,以沉浸式、綜藝化的視聽語言,探尋中華文化之源。節目以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為主體,盤點黃河沿線九省(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全情全景展現項目全貌。內容涵蓋文藝、技藝、廚藝,由代表性傳承人或專業表演者演繹,在“如切如磋”的器與物中闡述生存智慧,在“如琢如磨”的技與藝中推敲處世之道。
……
小馬說:
在這些節目中,那些非遺項目不再是晦澀難懂的僅文字介紹可見,更不是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而是深入淺出,通過鮮活生動的互動,呈現獨具特色的文化魅力與精神內核,講述出傳承者如何迎著時代的浪潮,秉持匠心的同時不斷推陳出新,以全新的面貌奔向未來。
通過節目,觀眾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連接著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科技、藝術與生活的紐帶。一邊是生生不息的薪火相傳,折射著勤勉堅毅的生活智慧與大道至簡的東方美學,另一邊則是新時代的創新中國,展現的日新月異科技時代,預示著無限可能的文化盛世。
這些節目的制作團隊與節目中傳承人一樣,何嘗不是在發揚“創新精神”“工匠精神”?在保留文化精髓的同時勇于創新,以扎實嚴謹的制作態度呈現靈活生動的內容,由內至外全方位展現非遺項目魅力,達到“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效果,讓觀眾得到輕松愉悅的休閑體驗,也能汲取到文化營養。
好的節目從來不是掛在墻上的西洋景,而是現實生活的活話劇。不是簡單地貼標簽、喊口號,有思想、講藝術才能贏得同行尊重、贏得億萬受眾口碑。
從“活起來”到“火起來”,“新”字是非遺藝術保護與傳承這一長期課題中的要義,也是作為非遺影視和綜藝進行破題和發力的切口,同時是其立足之處和受歡迎的關鍵所在。通過“煥新”為傳統非遺文化找到當代發聲的方式,讓其重新和年輕人產生情感鏈接,從而融入今天的生活方式,生生不息。
文化在于傳承,創新則為文化輸送源源不斷的生命力,讓傳承不再是單純的傳承,更是一種青出于藍的成長,一種越戰越勇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