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海稻浪秋風起,又是一年好收成。吉林西部白城市,地處蘇打鹽堿地典型分布區,發展曾因地受困。面對治理鹽堿地這一全球性難題,白城通過改土、引水、育種、增技等措施,讓白色的鹽堿灘“變”出黑色的莊稼土、綠色的生態鏈、金色的豐收圖,形成“色彩四重奏”。近10年來,白城新增耕地30多萬畝,連奪9年全省水稻產量第一市,為東北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持續貢獻“白城力量”。
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大屯鎮英臺村稻田無人機航拍照片(2023年9月8日)。 新華社記者周萬鵬攝
黑土“冒”出來 鹽堿灘變成豐產田
臨近秋分,鎮賚縣嘎什根鄉稻田一望無垠。水稻進入完熟期,再過10多天將迎來收割。記者撥開稻稈,尋根看到的是肥沃的黑土。很難想象,這足夠根系生長的20多厘米黑土耕層下面,是白花花的鹽堿土。
鹽的失水性,堿的腐蝕性,構成了鹽堿土難長作物的基本屬性。如何讓白色的鹽堿土“沉”下去,讓黑色的莊稼土“冒”出來,使土壤重構后變得適合作物生長,是白城改良鹽堿地的著眼點。
以水定地,實現藏糧于地。“通過引水入渠,用水沖刷減輕鹽漬化,使土壤積累出耕層。”吉林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馬巍介紹,近10多年來,河湖連通等工程的相繼推進,使曾經十年九旱的白城逐漸形成江河泡沼互濟的水網,使依托水資源改土種地成為現實。
以地適種,實現藏糧于技。從20世紀80年代末改良pH值的“馬糞調酸法”至今,白城改土手段層出不窮,僅在大安就匯集了脫硫石膏復合、磷酸鋁等多種改良技術,每到秋收季還會同城競技。
在吉林硅谷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實驗室,副總經理董要東向記者演示,燒杯中注水的鹽堿土中放入適量有機硅功能肥,水和土迅速分離?!肮δ芊誓茏屇嗤脸两担瑤脱砻缈焖僭苫?。經過測算,每畝鹽堿地稻田產量可達500公斤?!彼f。
候鳥飛過來 鹽堿灘滋育生態圈
白城所處松嫩平原西部,是世界三大蘇打鹽堿地分布區之一。白城還是全球90%以上白鶴每年遷徙的必經地。20世紀70年代起,由于土地資源取予失衡、林草資源缺乏保護,白城土地沙化以每年0.8%的速度遞增,后來連年縮水,連白鶴喜食的藨草也越來越少,使候鳥經停數量驟減。
稻田也被認為是天然濕地,讓白城滋育出人鳥和諧共生的生態圈。記者在鎮賚縣建平鄉麗華家庭農場采訪時,稻田里突然飛出一只東方白鸛。農場主毛印華說,近些年在鹽堿地發展蟹稻共養等有機農業的農民越來越多,還吸引了鳥類翔集。“再過半個月就能看到白鶴飛過?!彼f。
從“吉林一號”衛星拍攝的對比照片可以看出,昔年畫面中的處處白斑,已蛻變為如今的成片綠塊。白城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范非介紹,鹽堿地綜合治理,讓農業發展與生態涵養相得益彰,背后還有“以地適種”與“以種適地”相結合的科技賦能。
“既要滋育生態,也要產好糧食。”范非說,近年來,吉林省農科院培育出的吉粳816、吉粳117,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培育出的東稻4號、以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發的中科發5號等,都成了白城的主推水稻品種,使多產糧、產好糧與好生態形成互動。
生態持續向好的白城,今年預計實現糧食增產近7億斤,為吉林省2030年糧食綜合能力達1000億斤的目標增添了底氣。
項目旺起來 鹽堿灘豐富產業鏈
在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文章的實踐之路上,白城并不拘泥于基礎作物,且逐漸豐富產業鏈,讓更多項目在鹽堿灘上旺起來。
秋陽之下,洮南市黑水鎮友好村的辣椒更顯紅潤?!霸龠^幾天,紅源辣椒就能采收出售了?!贝迕窭詈椴ㄕf,辣椒適種于輕度鹽堿地,每公頃產6萬斤,20公頃能收入150萬元以上。
農頭工尾,糧頭食尾。利用玉米生產氨基酸的吉林梅花氨基酸有限責任公司,每日消耗玉米近5000噸。遍布各縣市的肉牛、生豬養殖屠宰項目,也正通過產業鏈條融合轉換,實現了“秸稈變肉、糧食變肉”。
在可開發利用空間有限的鹽堿地塊,一批新興產業項目陸續上線:洮北區綠電產業示范園區內,鉛碳電池生產等綠電儲能項目已投入運營,通榆縣已實現風機制造全產業鏈條的覆蓋。
“色彩四重奏”也催生出特色文旅項目。連日來,大安嫩江灣國家濕地公園游客如織。“忙過豐收季,就是冬捕季,這些年白城生態旅游的名聲越來越響。我們得好好準備接待,讓外地游客感受這片鹽堿地是如何變美、魚是如何變肥的?!贝蟀掺~館老板陳國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