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農業農村局執法支隊對農資生產經營企業開展“雙隨機一公開”檢查。李坤 攝
梨樹縣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機手正在檢修機具。 李坤 攝
鐵西區農業經營大戶備春耕采購農資入庫。李坤 攝
四平市舉辦農資打假暨放心農資下鄉宣傳活動。 李坤 攝
四平市兄弟慶豐種苗有限公司員工們在嫁接瓜菜種苗,為春耕生產做準備。高鴻 攝
又是一年備春耕。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抓好備春耕,對于確保糧食豐產和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去冬今春以來,四平市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備春耕生產工作,農業部門堅持早謀劃、早部署、早安排,強力推動備春耕生產工作扎實有序展開,為贏得2024年全市糧食豐收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擴大糧食播種面積
伴隨著全國兩會的春風,四平市委、市政府加大對農業大縣、產糧大縣政策支持和項目扶持力度,把涉農領域資金、人才、項目優先向產糧大縣傾斜,為現代農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引導和鼓勵無力耕種的農民,通過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方式適時流轉耕地,推動耕地正常出租,確保不誤農時,確保無一畝田無人耕種。
持續加強惠農政策的宣傳和引導。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及早推動農民明確種植意向,有效推動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增長。今年省里下達給四平市的糧食播種面積任務指標為890萬畝(比去年增加10.5萬畝),其中大豆播種面積40.7萬畝,比去年增加11萬畝;糧食產量任務指標99.5億斤,比去年增加3.36億斤。現已全部分解落實到各縣(市)區,要求各地逐級落實到鄉鎮、村屯和地塊,層層壓實責任。持續強化工作舉措,堅決承接好國家和省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計劃任務,全力以赴推進四平市“百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
大力發展規模經營。梨樹縣張帥農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村民“帶地入社”,推動土地規模化經營。2024年共流轉土地400公頃,以種植玉米為主,實行“統一種肥、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獲、分散儲糧”的“四統一分”一條龍方式,最大限度降低生產成本。“合作社的種肥都是訂單式統一采購,其中種子訂購8000斤,化肥訂購400噸,大約4月20日左右開始播種,到時候會把種肥發送到家。”合作社理事長張帥說。
全面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四平市按照“集中連片、規模發展、整村整鄉推進、建管并重”原則,綜合考慮各縣(市)區、各鄉(鎮)自然資源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啟動全域推進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工程,整體協調推進土地平整、灌排溝渠、田間道路、農田林網與生態環境保護等設施建設,進行田水路林山綜合治理,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積極協調籌措資金
確保農資提前到位
積極協調銀信部門加快放貸,持續完善金融部門農資采購提前支付模式,引導農民適時售糧變現,提高自籌資金能力。線上線下提早組織好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供應,暢通農資采購和運輸渠道,確保農資提前到位。截至3月20日,全市計劃投入備春耕資金24.14億元,現已籌集23.61億元,占比97.80%;計劃用種1.83萬噸,現已籌集1.85萬噸,已到戶1.73萬噸,到戶率94.15%;計劃用肥44.9萬噸,現有貨源44.6萬噸,已到戶38.5萬噸,到戶率85.72%;計劃用藥3207噸,現已籌集3105噸,已到戶1400噸,到戶率43.65%。
現代農業生產的經營主體,以農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為主。由于近年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老齡化越來越突出,四平有針對性地引導有技術、有文化的年輕人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加大對這些農業經營主體在資金、倉儲庫房建設、農機購置、土地流轉或托管等環節的補貼力度,扶持返鄉創業,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創辦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農業生產機械化、產業化,有效提高了糧食種植科技水平和農業生產效益。
伊通滿族自治縣大農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經過近10年的發展,現有大型農機70多臺套、工廠化育秧大棚40棟、水稻智能催芽育苗車間1處。他們采用“合作社+公司+院校+金融+農戶+土地入股”的運營模式,集約化經營、機械化種植,打造良種繁育和綠色+有機稻米生產基地,帶領稻農走“土地流轉+社會化服務+品牌建設”的致富路徑,被評為國家級示范社。2023年每公頃產量達9000公斤,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其生產的伊通大米和伊通玉米因良好的口感與米質,遠銷到北上廣深等多地,成為伊通的一張靚麗名片。
“2024年,我們要集中經營水田3200畝,其中水稻良種繁育1400畝、稻漁稻蝦綜合種養1500畝、黏糯玉米200畝,工廠化育苗30萬盤。目前,種子采購近2萬斤,90%已經到位,采購化肥150噸,40%到位。合作社正組織社員維修大棚、農機具,進行備苗床土、浸種等作業,為3月末播種育苗、5月初插秧做準備。預計合作社今年水稻產量達到1800噸,黏糯玉米能達到120噸,還有河蟹3200公斤、藍龍蝦3000公斤。”伊通滿族自治縣大農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英斌說。
“我們合作社備春耕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目前種肥已經運送到家,其中購進種子3600袋(每袋5000粒)、化肥350噸。”雙遼市臥虎鎮浩然村天地緣農機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董萬金介紹。
“說起農資采購,以前都是我們到各地農資廠家考察,現在是廠家送上門,詳細介紹各自的農資產品,便于我們挑選,還省下了差旅費成本。現在,正在陸續運送入庫,基本上采購差不多了。”梨樹縣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說。
組織指導檢修調試
保障農機具高效使用
為保障農機具在春耕生產中安全、高效使用,全市農業農村部門貫徹落實省委、市委農村工作會議和全省農業農村廳局長工作會議精神,緊盯農時,早動手、早安排、早落實,加緊對農機具進行檢修保養,確保農機具正常運轉、不帶病下地,打好備春耕“主動仗”。
組織市、縣兩級農機推廣專業技術人員,主動對接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機大戶,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對“冬眠”數月的農機具,逐一保養、檢修、調試。仔細查看關鍵零部件運轉狀況,更換損壞零件,做到應檢盡檢、應換盡換,消除安全隱患,讓春耕春播機械在關鍵時刻“拉得出去、用得安心”。
“3月10日,在雙遼市農機總站的指導下,我們合作社的9名農機駕駛員接受了為期一周的農機專業技術培訓。目前,農機駕駛員正在對合作社的45臺套農機具進行全面檢修,徹底消除安全隱患。”雙遼市臥虎鎮浩然村天地緣農機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董萬金說。
2024年,四平市計劃投入春耕生產的農機具12萬臺(套)。截至目前,全市新購置農機具427臺(套),需要檢修農機具11.65萬臺(套),需要資金1253萬元。現已檢修調試農用機械8.2萬臺(套),占計劃檢修量的70.4%;已籌措農機檢修資金1253萬元,占農機檢修總需求資金的100%;培訓農機手和修理工2987人。農機具檢修保養工作將于4月20日前完成,確保春耕生產順利進行。
開展“雙隨機一公開”檢查
打擊各類違法行為
四平市農業農村局周密部署,扎實開展農資市場監管工作,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及時召開農資監管工作會議,傳達和落實國家、省有關會議和文件精神,部署市、縣兩級農業綜合執法人員深入企業、門店,全方位開展“雙隨機一公開”檢查行動,嚴厲打擊坑農害農違法行為,全力為備春耕生產保駕護航。截至目前,全市共計出動執法人員672余人次,出動執法車輛205臺次,檢查農資企業和門店970家。
2024年1月,市農業農村局配合省農業農村廳,對全市16家種子生產經營企業,進行了冬季企業入庫農作物種子質量監督抽查,共扦取玉米種子樣品10個,由省農業農村廳對各項指標進行檢測。同時,市農業農村局執法支隊對市本級11家種子生產經營企業開展了冬季入庫種子生產經營情況“雙隨機一公開”檢查,規范了種子企業經營行為,從源頭保證了種子質量。目前,全市農資市場秩序井然,主要農業生產資料質量優良,供應充足。
在“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市農業農村局開展了“放心農資下鄉宣傳暨農資打假”活動,對農資市場、農資經營門店進行法律法規宣傳和檢查;聯合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對種子、農藥、肥料等農資部門進行聯合執法檢查;設立投訴舉報電話,安排專人值班接待來電來訪,保證投訴舉報渠道暢通。
實施冬春科技培訓
輻射帶動農民致富
全市農業農村系統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勇于擔當、履職盡責、突出重點,在備春耕前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實施冬春農業科技培訓,實現了方式方法創新、重點突出、效果良好的目標。
通過“百千萬+”培訓模式,從合作社、家庭農場,再到鄉鎮村屯,不斷輻射帶動全市幾十萬戶農民投入農業科技學習,從而有效促進了全市農業科技的推廣普及,形成了完整的線上科技培訓體系。通過新媒體、短視頻、直播等多方式,多渠道培訓新知識、新技能、新經驗,突出農業農村現代化知識,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不斷注入新動能。拓寬農民就業創業渠道,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學會更多的致富本領;突出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推廣,讓學員看得到、學得會、用得好。截至3月13日,全市共培訓農村干部群眾10.2萬人次,完成計劃的72.8%。
有序推進新型經營主體培訓。省、市、縣農業農村部門聯動,由省農業農村廳主辦,市、縣農業部門承辦,組織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班,通過線下集中培訓和看快手、吉農云APP線上直播的方式,組織農業精英、專家,為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開展技術指導和技能培訓。截至3月下旬,全市已培訓6000余人。
梨樹縣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說:“我們合作社集約經營土地1.5萬畝,全部實施‘梨樹模式’保護性技術耕作,2023年實現糧食總產量2000多萬斤,目前擁有播種機、收割機、噴灑農藥的無人機等大型農機具73臺套。種好地、多打糧、多賣錢,是合作社不斷創新發展的根本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包括升級換代農機具、大力培訓新型農機手和維修人員、持續推廣科學種田。目前,合作社有80名農機手接受了操作技術和安全培訓,基本上掌握了新型農機駕駛技術和維修、保養等多種技能。”
未雨綢繆防旱防澇
健全快速反應機制
加強監測預警。農業農村、氣象、水利、應急等部門,建立專家聯合會商機制,提早研判農業氣象年景和災害發生趨勢,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提前做好人員、水源、物資、農用機具、增雨作業等防春旱準備,保質保量完成全市“旱能澆、澇能排”標準化農田灌排體系建設,統籌兼顧抗旱防澇工作兩手抓、兩不誤。密切開展土壤墑情監測,適時開展機械搶墑播種,放開前頭,卡住后頭,把地種在火候上,力爭一次播種拿全苗。
健全快速反應機制。根據災害預判和糧食作物生育進程,制定和完善切合實際、有針對性、有實效的防災減災預案,確保災情一旦發生,立即開展科學抗災指導服務,盡快恢復生產,全力減輕災害損失。加強病蟲草害防控力度。加強黏蟲、蝗蟲、草地螟等遷飛性、暴食性蟲害監測預警與防控,尤其加大草地貪夜蛾防控力度,加密省際監測點,實現監控全覆蓋,全面開展阻截消殺,堅決打贏“蟲口奪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