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通榆縣蘇公坨鄉針對不同群體選擇不同路徑,通過為農民創業提供啟動資金、拓展增收渠道、開發家門口就業崗位等方式助力農民實現增收,在共同富裕之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
貼息惠民貸
助農發“羊財”
3月,春風輕拂大地,在蘇公坨鄉蘇公坨村東部廣袤的田地里,一群奶白色的小羊正在結隊覓食,羊群的外圍,村民李如和悠閑地站著。
2020年時,剛剛擺脫貧困的李如和又迎來一道坎兒,老伴兒心臟手術不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也斷了他外出務工賺錢的機會。
“老伴兒要住院、吃藥,還得有人照顧,我們倆只能靠口糧地維持生活,多虧‘小額貸’這個好政策,讓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回憶過往,李如和唏噓不已。
所謂小額貸,就是小額貼息貸款,這是通榆縣落實國家“四個不摘”要求中的一項惠民舉措。“我們經過摸排調查,綜合考量李如和的實際情況及個人意愿,協調農商村鎮銀行為其評級授信,最終成功貸款5萬元用于發展養殖業。”蘇公坨鄉工作人員介紹。
于是,2023年9月,有了啟動資金的李如和干了起來:搭建簡易棚舍、購買基礎母羊、采購飼料糧草……
為確保李如和如期發上“羊”財,鄉畜牧站的工作人員定期上門給棚舍消毒、為羊體檢送藥,同時傳授他養殖技術和方法。“我一共買了32只羊,預計今年可以產20只羊羔,照目前的行情看,回本不成問題!”談及收益,李如和信心滿滿,并表示今年將繼續申請小額貼息貸款,擴大養殖規模。
愛心捐贈添“營生”
消費幫扶促增收
蘇公坨村村民李福順,也是脫貧戶,鄉政府為他選擇了另一條致富路——飼養鵝雛。
今年77歲的李福順,除了聽力差些,身子骨還算硬朗,自從35只鵝雛落戶他家以后,沖泡飼料、趕鵝遛彎便成了老李每日的必修課。
“鵝雛和飼料都是鄉里給的,用水沖泡攪拌攪拌就行了,一點也不費事兒。”說話間,老李已準備好餐食,正招呼他的“寶貝們”來吃飯。
“現在家里剩的5只鵝,是留著下蛋用的,其余的30只賣了3000元。一分錢不花還能賺錢,多好啊!”老李興沖沖地說。
2023年,蘇公坨鄉政府通過協調愛心企業,共為43戶預收入低于1萬元的農戶捐贈了價值3.6萬元的鵝雛與飼料,并采取消費幫扶形式進行回收,實現戶均增收2400元。
搭乘公益“順風車”
拓展就業新門路
不同于前兩者,聚寶山村村民郝士昌則搭上了鄉政府有序開發公益崗的順風車。
郝士昌因患有肌肉萎縮癥,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加之年齡偏大,一直都是鄉村兩級的重點監測戶。為確保像郝士昌這樣的弱半勞動群體不再返貧,蘇公坨鄉政府利用光伏收益開發了保潔員、護林員等臨時性公益崗位,既增加了村民收入,又讓百姓參與到基層治理中來。
談及衛生清掃工作強度,郝士昌告訴記者,現在大家都知道保護環境了,所以清掃工作并不重。“我就當鍛煉身體了,每月700元,一年多得萬八千的不挺好嗎。”郝士昌對于政府給予的這份工作,十分珍惜也十分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