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記者來到四平市鐵東區葉赫滿族鎮英額堡村。首先眼簾的是路邊一排整齊的塑料大棚,大棚內綠意濃濃,葡萄樹上已經長滿了豆粒般大小的葡萄。一排排光伏發電板、高標準農田正緊張施工中……
英額堡村為讓有限的耕地提高經濟效益,流轉土地5公頃,建設大棚12棟,種植“金紅娃”葡萄,打造新形態葡萄種植示范基地,實現了產業發展、農戶增收、鄉村和美多方共贏的棚膜產業格局。從目前看,葡萄產量可達3萬余斤,村集體收益可達15萬元以上,初步形成了“接二連三”的發展效益。英額堡村黨支部書記胡成君介紹說,“這里的葡萄觀賞性強、口味極佳,村兩委干部和駐村工作隊利用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等社交平臺把葡萄賣到全國各地,還聯系四平市鐵東區紫微社區在黨建服務大集上設立銷售點,村民們眼看著葡萄年年有收獲,生活幸福感越來越強。”
為了增加村集體收入,目前,英額堡村還利用閑置地塊建設了占地 7000平方米的村級光伏電站。目前光伏電站持續運行良好,項目總投資275.8萬元,年發電量40萬度,發電容量300千瓦,這個產業項目不僅使村集體經濟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而且通過公益性崗位的設置,有效增加脫貧戶收入,每年產生經濟效益達30萬元以上。
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在吸引村里現有勞動力的同時,幫助村民提高收入。給脫貧戶分紅利,也讓這里的村民收入有了不小的提升。英額堡村第一書記付大治親身參與見證了全村順利脫貧,村集體經濟扭虧為贏持續增收的全過程。怎樣才能鞏固成果防止脫貧戶返貧,他覺得產業興旺是關鍵。
產業興則鄉村興,產業旺則農民富。近年來,英額堡村緊盯產業富民目標,立足村情實際,堅持黨建引領,采取“黨支部+企業+農戶”模式,因地制宜發展壯大種植產業,讓更多的群眾在家門口穩定就業,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實現了“群眾得實惠、集體有收入”的互利共贏。建設肉豬養殖項目。修建光伏發電站。2023年,該村產業項目實現收益40余萬元。
為深入貫徹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力開展農業基礎設施謀劃建設工作。目前,英額堡村高標準農田建設項正在實施建設中,其中主要包括:土地改良工程、增施有機肥、灌溉與排水工程、農田配電工程,水肥一體化系統、引水系統、管道系統、過濾系統、自動化系統等。幾年來,英額堡村黨支部通過大力發展棚膜經濟、光伏電站等新興產業,積極引導和鼓勵新型經濟組織建設,帶動集體經濟增收、村民致富。 進一步突出黨建引領作用,依托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謀劃“村黨支部+龍頭企業+村民農戶”村企聯營農業種植項目,實現土地規模化、技術標準化、收益穩定的農業發展新模式。 2024年,預計可實現種植收益200余萬元,村黨支部領富帶富作用不斷增強。
英額堡村山花爛漫、風光秀麗,微風吹過,一陣陣幽香彌漫鄉間田野。途經轉山湖蒼鷺島時,成群的蒼鷺在水面翩翩起舞,姿態飄逸,配上周邊的淺灘、濕地,路邊是高聳陡峭的山崖,自然風光獨具特色,這也是該村發展旅游具有的得天獨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