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看黃豆田,近看有貝母。在集安市財源鎮,貝母、黃豆間種的“一地雙收”致富路,成為農業生產的一道新“風景”。
來到集安市財源鎮雙興村,村民曲桂蓮趁著晴好天氣,正在院里忙著晾曬貝母。前不久,她家種植的貝母喜獲豐收,個大渾圓。
“以前我家的地就是種大豆,1畝地能掙1千多塊錢。后來村里開始發展大豆、貝母間種,我就跟著干,雙份效益是真好。1畝地貝母加大豆,去掉工錢還能掙2萬多塊錢。”作為貝母與黃豆間種模式的受益者之一,曲桂蓮喜笑顏開。
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近年來,財源鎮依托當地獨特的氣候條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貝母種植產業,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財源鎮積極探索,創新農業種植技術,貝母與黃豆間種的新種植模式應運而生,充分利用兩種作物生長周期和生長特性的差異,實現土地資源利用最大化。
集安市財源鎮雙興村黨支部書記徐忠敏告訴記者,相比單純種植黃豆每畝地1700元左右的收入,套種貝母凈收益可增加2萬元以上,既保護了黑土地,還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打造出“地上糧倉,地下銀行”的可喜局面。
“大豆可以給貝母遮陽,貝母的養分可以供應大豆,對大豆和貝母都好,而且能增加大豆的產量,貝母也不會減產。在黑土地保護的前提下,我們既穩住‘糧袋子’又鼓起‘錢袋子’,去年大豆畝產460斤,比正常每畝要高出100斤;貝母畝產1500斤左右,產值近3萬元。”徐忠敏說。
如今,看到實實在在的效益,財源鎮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貝母、黃豆間種的行列。同時,財源鎮成立中藥材種植服務點,帶領當地有意愿的農戶、集體發展貝母、黃豆間種農業,并通過“農戶+村集體+公司”“能人+農戶”等多種合作模式,以及農業技術人員下沉至田間地頭,進行中藥材種植、管護全過程技術指導,提升科學化種植管理水平和質量。
目前,財源鎮共發展貝母、大豆間種980畝,2023年累計收入1620萬元,利潤560余萬元。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李銘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