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與各族群眾親如一家。 (資料圖片)
朝鮮族幼兒園。
優秀傳統文化在孩子心中扎根。 (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今年以來,延邊州旗幟鮮明地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工作主線,作為民族地區各項工作主線,出臺了《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升級版的決定》,實施以鑄魂賦能為引領、以文化浸潤為根本、以興邊富民為支撐、以交融互嵌為基礎、以穩邊固邊為保障的五大工程,推動全州民族工作始終干在實處、走在前列,不斷夯實民族團結進步升級版的基礎。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連日來,“民族團結齊奮進同心共筑中國夢”集中調研采訪組走進敦化市、安圖縣、汪清縣、延吉市,記者深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核八翼”全域體驗區、研學中心和旅游促“三交”基地、“三共四同”互嵌式社區等點位看到,隨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不斷增強,全州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氛圍日漸濃厚。
延吉:擘畫民族團結進步新畫卷
行走在街頭巷尾,延吉市處處能看到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景。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共繪民族團結進步新畫卷。
一直以來,延吉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緊扣“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總目標,圍繞“繁榮延吉、綠美延吉、青年延吉、智慧延吉、幸福延吉”的“五個延吉”建設目標,從思想鑄魂、文化引領、共同富裕、互嵌交融入手,有力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鞏固了各民族團結一心、和睦相處、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9月18日,記者在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區看到,紅石榴之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卡墻、民族團結進步文化長廊等宣傳教育陣地活動及內容豐富多彩,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各族居民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
該社區以“黨建+基層治理”“黨建+民族團結”為路徑,建設“繁榮丹英、綠美丹英、青年丹英、智慧丹英、幸福丹英”“三共四同”互嵌式社區。曾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全國文明單位”等榮譽200余項。
走進中國朝鮮族民俗園,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換上朝鮮族傳統服飾,在古香古色的建筑中打卡拍照。
園區以“傳承交融”為主題,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民族團結融合為立足點,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內容嵌入景區建設、講解體驗、宣傳推廣當中。
“女孩子原本就愛漂亮,我覺得朝鮮族傳統服飾特別好看,特別過來體驗一下。”身著朝鮮族傳統服飾,來自深圳的游客戴璐與好友在民俗園留下了美好回憶。
以其獨特的民俗文化、優美的自然景觀、豐富的特色美食,中國朝鮮族民俗園現已成為深受全國各地游客喜歡的網紅打卡地。2023年,接待游客317萬人次。
敦化:文化潤古都 奏響同心曲
千年古都百年縣。9月13日,記者走進敦化市歷史博物館、學校、社區,深刻感受著這座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敖東古城,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經濟發展、歷史文化傳承、愛國主義教育、服務民生等方方面面的深度融合。
來到敦化市歷史博物館,“華夏根脈·東疆相承”“戰火淬煉·血肉相連”“時代感召·團結相依”三個展區里生動展現了敦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畫卷。據介紹,敦化市歷史博物館自7月19日掛牌升級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以來,先后接待了5000多名來自敦化市企事業單位的30多個研學團隊,其中包括市區中小學的學生1000余人,以及來自北京清華大學附中,哈爾濱、長春、吉林、延吉等地的研學學生。
走進敦化市第一中學校,校園內小橋流水、綠樹成蔭、鮮花盛開,“紅色文化”成為這所“吉林省最美生態校園”中最靚麗的風景。陳翰章烈士是第一屆畢業生。該校以紅色教育基地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激勵全體師生牢記革命歷史,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作為百年老校,我校具有優良的革命傳統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我們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利用學校紅色教育展室、校史館、文化園、走廊文化等把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在教育教學中深挖各學科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課堂,融入活動,融入環境,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有形、有感、有效。”敦化市第一中學校教育集團黨總支書記于克強自豪地說。
汪清:扎根紅色土地 傳承民族文化
搖動色彩繽紛的象帽,線條流暢的長長飄帶旋轉如風,在舞者周圍畫出各種光輝耀眼的美妙彩環。9月18日,記者走進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展示館,參觀農樂舞的發展歷程,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是融音樂、舞蹈、戲劇為一體的綜合性民間文化藝術,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各民族長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民族文化瑰寶。
汪清縣文化館作為中國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的保護單位,一直以來,堅持以非遺為媒,通過展演形式,進一步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每年組織開展傳承人“大講堂”活動、農樂舞(象帽舞)骨干培訓班、“非遺進校園”、傳承人“大講堂”公益培訓班,普及該項目的起源、傳承、保護、發展知識,以傳幫帶的形式傳授技巧,培養了一大批骨干人才,涵蓋機關、學校、社區、企業、農村等5大領域,專兼職隊伍人數破千人。
近年來,汪清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持重心向主線傾斜、力量向主線集中、資源向主線保障,促進各項工作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取得實效。
汪清縣充分挖掘“四個與共”“四個共同”資源,建立“紅色基因+民族團結進步”模式,構建具有汪清特色的研學主題。目前,已建設吉林汪清愛國主義教育中心體驗基地以及3個研學中心。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歷史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識、藝術體育和社會實踐各環節。全縣41所中小學(幼兒園)已基本達到“五有校園”標準。
此外,結合該縣革命老區資源、非遺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以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展示館、吉林汪清愛國主義教育中心和汪清縣博物館為旅游促“三交”基地,精心布置展陳、完成配套服務,打響“山水紅城·生態汪清”品牌,建設一批沉浸體驗、網紅打卡等消費場景和項目。
安圖:長白山下“石榴紅”
制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升級版的決定》《關于開展“黨旗耀鄉村·邊疆石榴紅”行動的實施方案》等6個規范性文件,出臺《落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要求前置聯審制度》,聯審事項40余項。
在社區開展“中華民族一家親”主題活動;在村屯實施“黨旗耀鄉村·邊疆石榴紅”行動;在學校開展“童心共筑夢”系列活動;在企業開展民營企業家“凝聚新力量·筑夢新時代”實踐活動;在軍營開展“邊疆石榴紅,軍民魚水情”知識競賽。推出原創歌曲《石榴花開》,以“同心共筑夢邊疆石榴紅”為主題,開展民俗秧歌舞大賽。
累計爭取少數民族發展資金1365萬元,實施了奶頭山村鄉村旅游配套電力提升工程項目、奶頭山村農村公路建設項目、長白山道地藥材深加工項目等5個項目,將資金重點使用于邊境村,通過發展旅游產業促進邊境村加快發展、聚集人氣,實現邊疆繁榮、邊防鞏固、邊民幸福。
安圖縣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項工作的主線,高質高效推進“五大工程”“十大行動”,全力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升級版。如今,在安圖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根植在各民族群眾心靈深處。
9月13日下午,記者踏進九龍街道安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大門,濃濃的節日氣氛撲面而來。屋里坐滿了社區居民,歡聲笑語、載歌載舞。社區組織開展的“黨建聯盟聚合力 情暖中秋踐初心”主題活動正在上演,大家通過“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過一個節”的形式共慶中秋佳節。“近年來,我們社區依托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等陣地,在元旦、春節、元宵、端午等節日,開展民族特色節慶、民族團結宣傳教育等一系列活動,加強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讓各民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九龍街道安北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孫莉說。
漫步在安圖縣石門鎮鏡城村平坦干凈柏油路上,這個現有人口89戶、155人,包含漢、朝、滿等多個民族的小村莊掩映在綠樹鮮花之中,優美的環境令人心曠神怡。“近年來,鏡城村通過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特色鄉村旅游等方面入手,在村寨整體規劃中突出‘融’的理念,全面促進各族群眾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省民委派駐鏡城村第一書記汪帥說告訴記者,近年來,鏡城村各族群眾齊心協力共謀發展, 2023年,村集體收入達33.43萬元。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本報記者 張偉國 王雨 代黎黎 張敬源 張琰 相文雅 實習生 曲欣悅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