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發展目標,強調“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重要形態,是新時代增強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重要要求,必須強化機制體制創新,為紅色文化注入新動能,推動其煥發出更加奪目的時代光彩。
守正創新,完善紅色文化資源研究保護機制。紅色文化的產生歷程和豐富內涵決定了其具有強大精神力量和堅毅品格的屬性。進一步煥活其中的更多精神“儲能”,使其發揮更大作用,需要持續完善紅色文化資源研究保護機制。一方面要努力形成多部門聯動協作,統籌推進紅色文化資源挖掘工作,積極融入數智技術,推進資源的數字化采集,形成具有地區性、特色性、數智性的紅色文化資源庫,盤活資源存量。另一方面要實施重點紅色資源搶救性保護工程,加強發掘和保護,有效提升紅色文化資源質量。同時著力構建紅色文化常態化研究機制,設立專項課題、凝聚多方智慧,推進紅色文化的縱深研究,挖掘出更多紅色文化的生長點、嫁接點、興奮點,助力提高研究闡釋水平,培育紅色文化資源增量。通過發掘保護利用水平的不斷提升,切實增強紅色文化傳承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和針對性,使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更強大的精神力量。
因地制宜,健全紅色文化傳承發展機制。紅色文化的傳承發展要依托適宜的載體。對于一座城市來說,城市歷史、人文環境、區域生態、產業結構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載體。要因地制宜構建傳承發展機制,充分利用地域獨特優勢,全面激發紅色文化資源的時代價值,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大助力。一是完善“紅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機制。著重挖掘具有地區“知名度”和“文旅感”的文博場館、文化遺跡及旅游景觀中的紅色元素,創新開發紅色文旅精品路線,打造優質紅色文旅品牌,以文旅“熱度”更好提升紅色文化“溫度”,把紅色文化富礦變成富民強國、富民強省的金礦。二是建立“紅色文化產業+數智”融合發展機制。科技是推動紅色文化傳承發展的第一生產力,要善于將數智科技與紅色文化資源和產業發展相結合,精心打造具有地區特色的紅色文化IP,推動新型文化業態發展,促進紅色文化更好傳承創新發展。三是構建“紅色文化+人民城市”系統融合機制。“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紅色文化的傳承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人民城市理念與紅色文化傳承發展相結合,在廣泛調研、征集民意基礎上,結合城市特征,將豐富的紅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空間。例如,將老工業基地遺址中的“工業銹帶”改建為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生活秀帶”;將革命老區紅色歷史故事由“口口相傳”轉化為“處處可見”的城市景觀、城市名片等,讓紅色文化在推進城市更新、城市建設中發揮重要的文化浸潤功能,以紅色文化煥發城市奮斗進取、創新有為的精神活力。
啟智潤心,優化紅色文化鑄魂育人機制。紅色文化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資源,是鑄魂育人的重要教材,必須不斷推動相關育人機制創新,讓紅色文化更好發揮凝聚人心、培育人才的重要作用。要將紅色文化充分融入思政課堂,全面激發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大力開發紅色文化主題課程,通過建立紅色文化宣教專項融媒體教學平臺等方式,在創新思政課教學模式中持續煥活紅色文化,發揮其強大的愛國主義教育效能。要強化“實景”教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支持紅色場館改陳布展、修繕提升,積極融入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紅色文化內容和元素,以VR、AR等數字技術讓教育內容更具質感和現場感,不斷提升“實景”教育教學的文化底蘊,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要打造紅色校園文化品牌,如舉辦紅色文化主題畫展、科技展、辯論賽、話劇演出、運動會等,推進紅色文化與校園文化生活深度融合,實現紅色故事傳播、紅色基因傳承融入學校立德樹人全過程的良好氛圍。
激活動能,深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機制。紅色文化的傳承發展離不開優秀文化人才隊伍的助力。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動力作用,就必須進一步深化人才隊伍建設機制創新,持續激發人才內生動能。要強化人才隊伍政治素養培育。政治素養是文化人才必須具備的第一素養,要從專業教育、入職選聘、職業培訓考核等各環節強化人才政治素養培育,提升人才隊伍質量。要豐富完善文化領域人才隊伍結構。根據現實發展需求,推進教育綜合改革,構建更加靈活的教育培訓機制,通過學歷教育、技能培訓、專項能力訓練等,培養更多考古挖掘、文化創新、文旅管理、文化研究、文化宣教等方面人才,充分匯聚人才智慧,為紅色文化的傳承發展儲備人才增量。要構建科學的人才聘用、激勵、發展機制。通過打造具有競爭優勢的薪酬結構、深造路徑、榮譽授予等途徑,充分激活文化人才創新動能,提高紅色文化相關領域的職業吸引力和人才吸附性,為形成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的紅色文化人才隊伍奠定基礎。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左文敬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