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扮外賣騎手“賣慘”,虛假擺拍屢禁不止
專家建議,各方協同發力,阻斷虛假內容傳播
近年來,短視頻因節奏快、短小精悍等特點,成為廣大網民的重要新聞信息來源。然而,大量打著真實記錄旗號,實則根據故事腳本虛假擺拍、以假亂真的短視頻頻現,嚴重擾亂網絡空間秩序,混淆視聽。其中,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等靈活就業群體因“接地氣”“高共鳴”屬性,成為虛假擺拍的重災區。一些博主假借靈活就業群體職業身份,打造“入不敷出”“社會尊嚴感低”等標簽化人設、編造“悲慘”“貧窮”的虛假故事吸引關注。
虛假擺拍有著怎樣的套路?背后又有怎樣的流量邏輯?如何治理?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采訪。
張元君/制圖
“悲慘世界”
虛假擺拍的共創劇本
近日,一則題為《生活不易,又一單王倒下了》的視頻在網絡流傳。畫面中,一名外賣騎手倒在地上,字幕顯著位置標注“單王倒下”,引發網民對騎手“猝死”的猜想。事后,騎手本人證實,因路況問題不小心摔倒暈厥,送醫后已無大礙。
記者發現,在短視頻平臺搜索“外賣”“快遞”“網約車”等職業關鍵詞,相關視頻主題總是與“算法困境”“工作壓力大”“社會價值低”等悲情話題關聯。在博主的擺拍剪輯下,各類短視頻中的職業窘境更是令人瞠目結舌,堪稱“悲慘世界”:“外賣騎手深夜送餐卻被盜車,坐地痛哭”“快遞員抱著襁褓中的孩子送快遞”“網約車司機為養家深夜跑車猝死”……這些短視頻均被證實為虛假擺拍謠言,發布者已被公安機關查處。
通過進一步盤點此類內容,記者發現,大量短視頻背后的制作邏輯都有跡可循:制造矛盾沖突、編造虛假信息、擦邊營銷。
記者翻閱“眾包仔小*”視頻賬號發現,其三個月內的71個視頻均是關于外賣送餐過程中的各類矛盾沖突。其中一條視頻顯示,外賣員遇到要給差評的顧客,氣憤地扔掉了配送的飲品;顧客不給外賣員開樓門,又要求送餐上樓,外賣員直接吃掉顧客外賣。目前,賬號博主王某某因造謠被行政處罰,涉事賬號已被封禁。
還有的賬號圍繞靈活就業群體“就業難”“失業”等話題編造虛假信息。2024年9月13日,一則冒用杭州交通運輸部門名義發送的短視頻引起網約車司機的恐慌。這條名為“致廣大網約車師傅一封信”的視頻提到: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全面實現人工智能,我市將于2025年1月18日正式投放無人駕駛網絡預約出租汽車,請各位網約車師傅提前安排就業計劃。經查,該信息為謠言,杭州市有關部門已調查處置。
此外,還有一些短視頻以“擦邊”為噱頭。記者翻閱一個名為“**昭”的短視頻賬號發現,其發布的十多個視頻中女外賣員不規范穿著黃色外賣服,佩戴頭盔,長腿裸露坐在電動自行車上。另外一個名為“**生”的賬號中,女外賣員上身穿外賣工服,下半身配搭短裙、黑絲,雙腿顫抖,衣著暴露,視頻配性暗示文字“送外賣這么累嗎”。
上述視頻主題、文本雷同,吸引關注的引流邏輯相似,是否背后都有“劇本”?通過進一步調查,記者發現,虛假擺拍視頻背后大多是團隊化運作,打造人設、編造劇本、拍攝制作等分工明確。部分賬號通過編造虛假職業身份,利用戲劇化沖突或情感綁架手段博取關注,快速漲粉后通過帶貨、打賞變現。
“狼來了效應”
真實訴求淹沒于流量噪音
低廉的擺拍成本、毫不費腦的腳本設計,造假者短時間內就能制作一個獲贊破萬的短視頻,對于靈活就業群體的負面影響卻不可估量。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北京市法學會電子商務法治研究會副會長朱巍表示擔憂:“頻繁的擺拍會引發‘狼來了效應’,當真實勞動者訴說困境時,公眾下意識懷疑‘是不是作秀’,信任體系在真假混雜中逐漸瓦解。”他認為,當虛假劇情刷屏網絡,真實的勞動權益訴求難以突圍,容易形成“越需要關注,越被噪音淹沒”的惡性循環。同時,一些虛假職業人設,掩蓋了職業的真實生態,讓公眾對騎手等職業的認知停留在“虛假視頻”帶來的刻板印象里。
“快遞、外賣員不就是一份職業嗎?有什么高低貴賤,我們辛苦努力工作,平時到點下班就刷刷短視頻,哪有那么‘狗血’。”某快遞公司的快遞員小王(化名)表示,一些擺拍視頻無視現實、故意渲染不公平不公正的職業待遇,變相降低了他們的職業尊嚴感。
“騎手霸道、蠻橫、不講理與顧客爭吵的視頻也不要輕信,外賣騎手要與時間賽跑,沒那么多時間吵架。還有多機位切換的視頻更不要相信,真實的外賣騎手忙到沒時間拍視頻,哪還有工夫布置多個機位?”騎手劉壯告訴記者。
治理破局
壓實平臺責任,強化法律震懾
那么,這種亂象如何加強治理呢?
根據中央網信辦發布的《關于加強“自媒體”管理的通知》,“自媒體”發布信息不得無中生有,不得斷章取義、歪曲事實,不得以拼湊剪輯、合成偽造等方式,影響信息真實性。發布含有虛構情節、劇情演繹的內容,網站平臺應當要求其以顯著方式標記虛構或演繹標簽。我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明確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要對虛假信息,謠言等有害內容及時處置。平臺有義務對站內內容進行審核監管。
然而,記者注意到,目前,多個短視頻平臺雖然已上線相關標識功能,但一些視頻在發布時未嚴格遵守,也未被平臺有效審核、監測。此外,一些虛假擺拍的賬號被封號后,迅速開設新賬號卷土重來,只靠封號無法根治擺拍亂象。對此,朱巍表示,平臺應該盡到審核義務,對網絡謠言的識別、審核、分發等管理,應有更嚴格的落地舉措。
“內容平臺可以從止謠、辟謠、治謠等維度,系統化建設網絡謠言防治體系。一方面,加強對內容編輯、信息發布、跟帖評論等環節的審核管理,有效屏蔽過濾劣質內容,從源頭上斷絕違規、違法內容的擴散。另一方面,限制虛假拼湊、造謠傳謠類劣質信息推送等,讓算法真正服務于主流價值導向。”朱巍表示。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薛軍認為,平臺不能以“技術中立”為由推卸審核責任,也不能一味使用“避風港原則”(“避風港原則”包括兩部分:“通知+移除”,主要指網絡服務提供者只有在知道侵權行為或侵權內容的存在后才有義務采取措施,如刪除、屏蔽或是斷開鏈接等)。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內容平臺既然利用算法進行相關信息內容的推薦,那么,也應當負起對相應信息內容的審查義務,不能等到被侵權人通知,才采取相關刪除行為。
薛軍補充道,相關虛假短視頻“始作俑者”——MCN機構(即網絡信息內容多渠道分發服務機構)不能以“不知情”為由逃避責任。對擺拍造假的MCN機構,應嚴格實行分級處罰機制或者是黑名單制度,從源頭阻斷虛假內容傳播。
近期,“清朗·整治短視頻領域惡意營銷亂象”專項行動的整治重點就包括打造悲慘人設、假冒新就業群體身份、虛構“苦情”戲惡意虛假擺拍問題。目前,“蕭鑫傳媒”“涵姐文化傳媒”“涼梔傳媒”“娟姐聊電商傳媒”“涵姐Boss”“渝姐姐文化工作室”等一批賬號,因編造傳播涉新就業群體虛假信息,多次發布擺拍毆打、侮辱外賣騎手視頻,不實炒作外賣員與消費者、保安等群體對立,借公眾善意博流量營銷,已被依法依規關閉。
來源: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