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市豐滿區干休所,一位97歲的老人坐在輪椅上,胸前的勛章在陽光下閃閃發光。他就是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洗禮的老黨員、老兵韓景俊。他用近一個世紀的生命歷程,詮釋著“忠誠”二字。從戰火紛飛的青春歲月到安享晚年的今天,韓景俊不僅用鮮血捍衛了祖國,更將紅色精神傳遞給年輕一代。
1928年,韓景俊出生在河南清豐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舊中國積貧積弱,饑餓和苦難深深烙印在他童年的記憶里。“糧食快熟時,日軍、漢奸和土匪就來搶。”韓景俊回憶道。最令他痛心的,是日軍為了搶奪糧食毒打村民的場景,這一幕深深觸動了年幼的他:“那時我就想,一定要讓窮苦人不再受欺負。”
1944年,16歲的韓景俊毅然參加共產黨的部隊。那時,他心中懷揣著最樸素的信念:“打倒日本侵略者,為跟自己一樣的被壓迫者出頭。”由于當時身材瘦小,韓景俊被分配擔任通訊員,穿著破舊衣裳,扮作流浪兒穿越日軍的封鎖線傳遞情報。“敵人在主要道路上挖了兩三米深的交通溝,就是為了封鎖共產黨的部隊。”老人說,每一次任務都是生死考驗,但“搞革命不分大小,能殺敵的殺敵,能送信的送信”。
1946年,韓景俊的首次作戰就面臨著嚴峻考驗。在押運軍需物資時,部隊突遭敵軍伏擊,班長負傷,彈藥也所剩無幾。面對數倍于己的敵人,韓景俊臨危不亂,帶領戰友用物資圍成掩體,集中火力突圍。“那時候沒時間害怕,只想著完成任務。”老人目光炯炯,仿佛重回戰場。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的硝煙中,時任連隊指導員的韓景俊在戰場上經歷了刻骨銘心的生死考驗。當時,他帶領170余名戰士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沖鋒陷陣。戰役結束時,全連僅剩30余人,排級以上干部中唯有他一人幸存。老人情到深處時,聲音跟著微微顫抖,“那些戰友啊,現在連他們的名字都想不全了,可夢里總見到他們。”
西南剿匪的戰斗中,韓景俊所在連隊遭遇敵軍精銳。面對兵力懸殊的困境,看著戰友接連倒下,他端起步槍帶頭沖鋒。“全連都打紅了眼,敵人被我們這股狠勁嚇退了。”韓景俊回憶道。這場以少勝多的戰斗最終端掉了敵軍老巢,成為他軍旅生涯中“最解氣”的一仗。
1950年,韓景俊作為首批志愿軍戰士奔赴朝鮮戰場。眼前的一幕讓他永生難忘:敵軍燃燒彈將村莊化為焦土,稻田在火海中噼啪作響。“剛入朝時特別艱苦,我們只能在被炸毀的農田里尋找老百姓沒來得及收的土豆,有時靠繳獲敵人的食物充饑。”老人說,正是這樣的絕境,彰顯了中國軍人的血性。在一次空襲中,韓景俊駐防的工事被炸毀,腰部以下埋在廢墟里。“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是戰友把我扒了出來。”韓景俊指了指殘疾的雙腿說,“這傷就是當時落下的。”
脫下軍裝,褪不去軍人本色。離休后的韓景俊仍保持著部隊作息:每天五點起床打軍體拳。黨支部學習會上,他的筆記永遠一絲不茍。他還積極參與干休所建設,熱心公益事業,堅持為中小學生講授國防教育課。“希望孩子們從小就在心中種下報效國家的種子,傳承革命先輩精神。”韓景俊語重心長地說,希望通過講述革命先輩的故事,激勵年輕一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王藝博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