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各地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農用物資已基本準備就緒,春耕備耕工作進入大田整地階段。圖為乾安縣讓字鎮大咸村農民正駕駛農機深翻土地。 王殿海 攝
春風拂面,沃野待耕,又是一年備耕時。
勤勞的吉林人民,不負好春光,春耕備耕忙,努力用自己的智慧與努力,描繪現代化大農業的新圖景。
老農人的“新農具”
清晨,陽光灑在廣袤田野上,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芬芳。
吉林市永吉縣萬昌鎮花家村的村民們早已忙碌起來。
“今年春耕,我有‘秘密武器’!”
劉金寶是遠近聞名的“種田能手”,他口中的“秘密武器”含金量十足。
“以前備耕,全靠人力,累得腰酸背痛?,F在有了這些‘新農具’,省時又省力!”劉金寶一邊調試著新購置的無人機,一邊笑著說,“這臺無人機不僅可以精準噴灑農藥,還能將育好的秧苗空運至田間,徹底‘解放雙手’?!?/p>
今年,他的“新農具”成了備春耕的主角。
在他的農具房里,翻地機、育苗播種機、插秧機等整齊地排列著?!皬姆氐讲逖?,現在啥環節都能依靠智能機械!這個自動化育苗設備播撒出的種子深淺一致,行距也統一,出苗更加整齊,苗的質量也好!”
說起“高科技”機械,劉金寶滔滔不絕,“有了這些家伙什兒,現在不僅漏播重播率低,還不傷苗,一天大約能完成7000個秧盤,育6公頃地的苗,效率比人工高多了。”
“現在種地也得靠科技,咱不能掉隊!”
說這話的,是梨樹縣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董事長韓鳳香。
“為了升級換代,今年合作社新購進了1臺旋耕機和2臺收割機,這款新型旋耕設備整地十分輕便,而且還特別省油,能夠大大提高作業效率?!表n鳳香說起到貨不久的新農機設備,語氣里難掩自豪。
據她介紹,今年合作社共集約經營土地1000公頃,全部實施梨樹模式保護性技術耕作,目前擁有播種機、收割機、噴灑農藥的無人機等大型農機具76臺套,80名農機手全部接受了操作技術和安全培訓,基本上掌握了新型農機駕駛技術和維修、保養等多種技能。
在延吉市朝陽川鎮,農機檢修小分隊正逐戶走訪,發現問題立即調試。像這樣的流動服務隊在延邊州有40多支,“蟄伏”了一冬的農機紛紛“出庫”,在保養、檢修、加油、升級的忙碌節奏中煥發新生。
連日來,梅河口市杏嶺鎮里的農機維修站也迎來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時段。技術人員穿梭在各類農機之間,為前來求助的農戶答疑解惑、維修故障。
維修站孫向陽師傅一邊忙著更換一臺播種機的齒輪,一邊介紹道:“現在農機越來越先進、越來越智能,咱不僅要修好硬件,還得幫農戶們把智能操控系統調好,確保播種施肥精準到位,為豐收打好基礎。”
如今,越來越多“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農”轉變成農業機械操控手,使生產、生活大變樣。
乘上科技的東風,他們底氣十足:“有了這些‘好幫手’,今年的豐收更有盼頭!”
小秧苗的大前景
春分時節,寒意尚未完全褪去。
踏入洮南市黑水鎮黑水西瓜產業園,一排排溫室大棚整齊排列。推開大門,濃郁綠意撲面而來,洋溢著勃勃生機。
此刻的西瓜種植戶們正全身心投入到大棚西瓜的育苗、嫁接及移栽等備耕工作中。他們分工明確、配合默契,挖穴、放苗、澆水,優質的西瓜苗在他們的精心呵護下,被規整地移栽到1200平方米的大棚中。
“今年我包了三個大棚,一個大棚能栽苗1500棵左右,大概兩三個小時能搞定,到六月初就能收獲了?!笨粗煲圃酝瓿傻墓厦?,黑水鎮黑水村瓜農高鵬飛眼中滿是希望,言語間難掩內心的喜悅。
為了讓西瓜提前上市,搶占市場空白期。2月以來,黑水鎮就已經緊鑼密鼓地掀起了西瓜育苗熱潮。
在這乍暖還寒的時節,如何克服季節與氣候的限制呢?
瓜農們的智慧令人贊嘆。
他們創新采用地下鋪設電熱絲技術,如同給大地貼上“暖寶寶”,實現精準控溫,為西瓜根系打造溫暖穩定的生長環境。有了這項技術的加持,西瓜育苗工作可提前1到2個月。瓜農在移栽前25—30天開始育苗,育苗成活率高達98%。
與此同時,移栽技術也實現了質的飛躍。從過去地趴式種植每棚僅800株,到后來吊蔓技術的2400株,再到今年密植技術的3200株,土地潛能實現深度挖掘的同時,瓜農們收入也大幅上升,每棚第一茬收入就可達10萬元左右。
“我們將不斷探索高效、環保的種植模式,引領瓜農步入更加寬廣的‘甜蜜事業’之路?!变鲜泻谒偢辨傞L趙琪信心滿懷。
初春時節,白山市渾江區紅土崖鎮春雨大地農資直銷處里,一袋袋化肥整齊擺放,各類種子碼放有序。村民們一邊詢問種子化肥的品種,一邊比較著價格,好不熱鬧。
“春節前,我們采購的農資、復合肥已經全部入庫,足夠春耕使用。年后的銷售已經進行了三分之二,很多種糧大戶已經采購完畢。”直銷處經理丁煥斌說。
春風掠過,小小的種子承載著農民豐收的希望,等著在田野間破土發芽,茁壯成長。
黑土地上看“共生”
3月的吉林查干湖冰凌未消,松嫩平原的沃土卻早已悄然“蘇醒”。
作為我省西部糧食主產區的“排頭兵”,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依托,掀起備春耕熱潮。
從“田成方、渠相通”的高標準農田到蟹稻共生的循環農業,從黑土地保護到智慧農機馳騁,這片黑土地正以“高標準”書寫春耕新答卷。
“稻田蟹不僅能為田地松土,其糞便還能作為水稻生長的天然肥料,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量。而成熟的河蟹將在中秋節前后上市,又有不菲的收入。”白依拉嘎鄉韓家店村村民孫恒濤開心地告訴記者,他家的水田這幾年稻蟹共生,效益可觀。
近年來,前郭縣積極探索新發展模式,建設了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引進“稻蟹共生”種養新模式,通過稻養蟹、蟹育稻,形成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的綠色生態農業模式。
“今年,我們將大力發展稻漁稻蟹等綠色健康養殖產業,通過高標準農田示范區推廣,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實現‘一水多用、一田雙收、糧漁共贏’的農民增收致富新渠道。”前郭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在長山鎮四克基村,5臺大型條耕機正沿著4米寬的混凝土路駛入玉米田地內?!耙郧暗缆房油莶黄?,一到開春化凍,機械一不小心就會陷到泥里,現在一路開到地頭!”種糧大戶楊義輕點油門,農機在嶄新道路上馳騁。
去年底,前郭縣投入9.34億元國債資金新建高標準農田37萬畝,修建田間道路近500公里,目前這些田間道路工程已全部移交村集體使用。隨著春耕進入關鍵期,這些縱橫于田間的機耕道路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實現了農機直達作業,讓曾經制約農業生產的“泥巴路”變身“豐收快車道”,承載著農機、農資與希望疾馳在沃野之上。
春天,是播種的季節,也是希望的開始。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政策的持續扶持,我省的農業生產正向著更加智能化、綠色化的方向邁進,為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吉林力量。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張雅靜 尹雪 馮薈羽 王欣欣 王耀輝 代黎黎 袁松年 金澤文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