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日前,記者來到延吉市采訪抗戰老兵歷保甲,聽他講述那段艱苦卓絕而又刻骨銘心的崢嶸歲月。
“我叫歷保甲,今年96歲,1945年參軍。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老兵的照顧,祝福祖國越來越繁榮昌盛。”見到記者,這位有著78年黨齡的老人侃侃而談,生動的戰斗故事仿佛發生在昨天。
歷保甲出生于山東日照一戶普通的農民家庭。15歲那年,耳濡目染全民抗戰的歷保甲,義無反顧地參了軍。從此,他和千千萬萬戰士一道,用堅強的脊梁扛起了保衛山河的重任。
“我當時年齡小、個子矮,還沒有槍高。部隊考慮我的具體情況,給我分配到了后勤部門。”剛入伍時,歷保甲很是失落,覺得不能直面敵人、沖鋒陷陣,報國之志難以施展。但很快他就明白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年長的老兵傳授他理發技藝后,他每天忙得不可開交。除了給戰友理發之外,他還負責搬運物資、照顧傷員,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會出現他的身影。
日子一天天過去,歷保甲在后勤崗位上愈發得心應手。憑借著個子小、行動靈活的特點,在敵人轟炸時,他能巧妙地穿梭于掩體之間,保護重要物資。“在與傷員的相處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后勤工作同樣是抗戰勝利不可或缺的一環。沒有穩定的后勤支持,前線戰士就無法安心作戰。當時我就下定決心,一直堅守下去,為抗戰勝利筑起堅實的后盾。”
經過部隊兩年多的錘煉,歷保甲終于沖上前線,跟隨戰友們一起浴血奮戰、英勇殺敵。讓老人最難忘的,還是淮海戰役期間那些催淚的記憶。一次戰斗中,他所在的陣地不斷遭受敵軍猛烈攻擊,戰壕里戰士傷亡慘重。一天深夜,敵軍發起新一輪攻擊,子彈如雨點般穿梭,歷保甲和戰友們沉著應戰。突然,一發炮彈在他不遠處炸開,飛濺的彈片瞬間擊中他的右臂,鮮血頓時浸透了衣袖。看著一起并肩作戰的戰友有死有傷,悲痛至極的他咬緊牙關堅持戰斗,直到戰友將他強行背下火線。
在后方醫院,醫生對他進行了緊急救治。盡管傷痛難忍,歷保甲仍時刻牽掛著前線戰況。稍作恢復后,他不顧醫生勸阻,主動要求重返前線。歸隊后,他帶傷參與修筑戰壕、搬運物資、轉移傷員等工作,用頑強的毅力為戰斗勝利繼續貢獻力量。
淮海戰役勝利結束后,部隊對歷保甲在戰斗中英勇無畏、負傷后仍堅守崗位的事跡進行表彰,授予他二等功榮譽。捧著沉甸甸的軍功章,歷保甲感慨萬千:“和那些犧牲的戰友相比,我這點傷不算什么。只要國家需要,我隨時準備再上戰場。”這枚軍功章不僅是對他的肯定,更是那烽火歲月中無數英雄用熱血和生命鑄就勝利的見證。
從山東到江蘇,再到浙江、上海,歷保甲跟隨部隊一路南征北戰。“那時候穿的是草鞋,走一天路就磨破了,晚上找塊草墊里面,第二天接著走。”
1947年,歷保甲在部隊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53年,他進入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5年,歷保甲退役后回到山東工作,后到吉林省汪清縣務農。
2019年,歷保甲來到延吉市,加入延吉市“老兵之家”宣講團,繼續發揮余熱,投入到紅色文化傳承和青少年國防教育志愿服務中,用自身戰斗經歷教育新時代黨員干部不忘初心、堅定信仰,引導青少年弘揚革命精神、堅定文化自信,砥礪前行、奮發有為。“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年輕人能銘記那段血與火的歲月,讓英雄精神代代相傳。”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趙夢卓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